网上有关“古墓小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墓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考古方面的小常识
◆探方:按10米*10米布一探方,按正北方向,一般从西南角开始掘土。
◆此次考古常用工具:铁锹、钉耙、手铲(也称洛阳铲或探铲)等。
◆挖掘顺序:发掘时从地表开始,由上而下逐层清理遗物。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个个已经挖掘过的墓坑边缘,每三五公分就有一圈明显的画线。专家介绍,这是按照挖掘时发现土质颜色的异样来决定的挖层的深度,一般3至5公分一层。先用钉耙、铁锹等工具挖一层,然后通过辨别土质(主要包括土的软硬度、手感、包含物、颗粒等分析因素)、土色等来判断该层是否有遗迹;如果有遗迹,再使用手铲清理,将墓内填土清理掉,进行照相、绘图(米格纸);清理到墓底结束,保留遗迹。
◆出土时遗物的朝向:由于千百年来地壳的运动,墓葬群的文物出土时大部分都不是整齐的,而是向东南方向倾斜。
◆保护:在遗址挖掘现场,记者注意到,到了傍晚时分,挖掘工作停止,工作人员会使用三夹板和棉被覆盖墓坑,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为了防止阳光、雨露等对遗址挖掘现场的破坏,再者主要是因为冬天气温比较低,尤其是夜间,土容易被冻坏、冻裂,覆盖棉被正是为了保护遗址现场。此外,遗址现场还必须注意避光、挡风。
考古中常有碳14的衰减值来测定古物的年代,这种办法误差比较大,对年代比较久远的东西,在已知条件比较充分的时候还是比较准的,但是对某些东西却基本没有效果。
所以在国际上,对许多古物的年代测定根本就不用这种方法,比如对人工制造的一类器物,一块石头,65万年形成,过了63万年被一个原始人类磨了一下是不会改变它的化学成份的,这时用碳14进行测定,所测定的只是石头形成的年代而和它被磨制成石刀的年代无关,青铜器一类的东西也差不多,制造年代也无法通过碳14进行测定,因为我们不知道制造它时的初始状态,不知道制造它所用的矿物形成情况。
对于动物化石一类的东西则不同,我们比较清楚的知道它死亡形成时的化成份,而且年代远久有些误差后果也没有那么严重。
2. 中国十大古墓
西周1. 西周大墓,即陕西省周公庙遗址,西周最高等级的陵坡墓地。
发掘之初被寄予厚望的墓地中规格最高的32号大墓,由于被盗严重,甚至出土了2002年的矿泉水瓶,而出土文物寥寥。该墓此前即被认定是一个诸侯国国君级别的大墓,后又被怀疑是周公墓,可是最终由于出土器物没有确凿认定,而至今不知墓主身份。
春秋早期2. 晋侯墓,位于山西省曲沃县羊舌村,墓地因被盗而发现。清理结束的两座大墓早期均曾被盗,专家推测,很有可能是一种与复仇有关的毁墓行为。
由于被盗,墓中未出土有关墓主身份的印或铭文,墓主是否真的是晋文侯和夫人,可能永远是一个谜。春秋3. 秦公大墓,甘肃礼县永兴大堡子山,此墓的发现意义非凡,长期以来,我国考古学界一直探索的秦国四大陵区最早的西垂陵区遗址这一千古之谜终于揭晓。
秦公大墓据专家考证是秦国开国国君或其子秦文公的夫妇陵墓。该墓为研究秦国的陵寝制度和历史提供了新资料。
该墓15年前就已严重被盗,大量珍贵文物现仍流失海外。战国早期4. 郭庄大墓,这座大墓经历了至少17次盗掘,其中包括战国盗洞一个,东汉盗洞7个、现代盗洞9个,但由于拥有十分完善的防盗系统,墓地发掘后仍出土大量珍贵器物,可算一个奇迹。
它有很多巧妙的防盗机关,是典型的积石积沙墓,深达17米。该墓主人应是一位地位显赫的楚国高级贵族。
战国(楚)5. 九连墩古墓,由于墓地土质为沙土,屡发塌方险情,但也正是由于坍塌,使盗墓者仅进入南椁室,所以损失不大。楚墓很多,但十墓九空,多是被盗空。
该墓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墓主人被认为是楚国高级官员。汉朝6. 徐州狮子山汉墓,早年间曾被盗,由于做贼心虚、过于匆忙,盗墓贼漏过了狮子山楚王墓甬道两侧密封着的几个耳室,这一失漏使大批文物珍宝躲过了劫难。
该墓发现的金缕玉衣被认为是我国发现的最精美的一件玉衣。玉片共有4248片,均为玉中极品,遗憾的是金缕玉衣上的金丝被盗墓者抽走了。
汉唐之间7. 老山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是在1999年底破获的一起盗掘古墓案中发现的。该墓被盗过于严重,墓主都被拽出棺外,墓中器物所剩无几,令人大失所望。
通过人骨复原,墓主人容颜已被完整呈现,但他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唐朝8. 永泰公主墓,墓室的右侧有一盗洞直贴墓壁而下,盗洞正好打在前墓室与甬道之间。
前有墓道填土所阻,后为墓室砖壁所堵,惟有此处可以进入墓室,选点之准令人惊叹。盗洞底部有一副骨架及凿子、锤子等,这意味着盗洞打通后,此人进入墓室盗宝,最终被地面见利忘义的伙伴活活闷死。
宋朝9. 秦桧独子墓,即2006年备受关注的南京江宁“疑似秦桧墓”,墓主其实为秦桧独子秦熺,在3个墓室 *** 出土金、银、铜、漆、瓷、铁质文物100余件。该墓的墓室呈倒“品”字形朝向北方,中间的秦熺墓已被盗过,墓主已无处寻觅,而西北角的墓室为秦熺正室夫人墓,但因为没有墓志,不知道秦熺的正室夫人是何许人。
清朝10. 东陵慈禧墓,慈禧太后生前酷爱珠宝、玉器及金银器皿,死后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高达亿两。其中包括织金的陀尼经被,经被上缀有的820粒珍珠全部被盗墓贼拆走;盗墓者甚至将慈禧牙齿撬开,盗走了她口中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3. 求墓室知识,和所有墓室机关
悬魂梯:勾魂迷道,使人产生错觉,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
落石:流行于唐及之前,一经触动,墓道及墓顶巨石坠下。
暗弩:流行于唐及之前,一经触动,墓室中的隐匿处便会射出弩。
流沙:古墓中机关,一经触动,机关打开,大量砂子冲入掘丘者所在,将掘丘者活生生埋掉。
窝弩:古墓中机关,一经触动,数百只弩箭射出,将掘丘者万箭穿心。
石桩:古墓中的机关,一经触动合抱粗的的石柱以机关之力驱动,飞撞掘丘者。
天宝龙火琉璃顶:这种结构的工艺非常先进,墓室中空,顶棚先铺设一层极薄的琉璃瓦,瓦上有一袋袋的西域火龙油,再上边又是一层琉璃瓦,然后才是封土堆,只要有外力的进入,顶子一碰就破,西域火龙油见空气就着,把墓室中的尸骨和陪葬品烧个精光,让掘丘贼什么都得不到。
夯土层:墓室的核心防线。一层硬土,坚如磐石,工兵铲敲到上边只有一个白印出现。这是夯土层,顶上有机关保护。这种土是用当时的宫廷秘方调配的,里面混合了一些糯米汁,还有童子尿什么乱七八糟的,比现代的混凝土都结实。这秘方是北宋皇帝的,后来金国把北宋灭了,这才流传到金人贵族手中。
可以落下的翻板:能将把冥殿彻底封死,宁肯破了藏风聚气的虚位,也不肯把陪葬的明器便宜了掘丘者。
陵寝驱虫秘药:埋琉磺和水银,加上毒麻散、旬黄芰、懒菩堤等相调和,由于有属性对冲,可以埋在土中,千百年不会挥发干净。功效不只驱虫,亦可防盗。
部分机关的破解:
破天宝龙火琉璃顶:这个机关最大的弱点就是,从侧面挖,顶上的龙火琉璃瓦就不会破。
破夯土层:用大勺子一勺一勺地将醋淋到夯土层上,等这一桶醋浇完了,这块墓墙也就被腐蚀得差不多了。别看醋的腐蚀性并不太强,但是对这种用秘方调配的夯土有奇效,这就叫一物克一物,到时候再挖就跟挖豆腐差不多。
破悬魂梯: 其原理就是用参照物搞鬼,隔一段距离,总是似有意,似无意的弄个记号出来,一旦留意这些记号,就会被引入偏离正确方向的歧途,台阶修得角度又异于平常,横楞稍微往下倾斜,而且有的地方平,有的地方高,这就分散了对角度变化的注意力,对重量感和平衡感的变化不易察觉,反而闭着眼瞎走倒容易走出去。
4. 能不能告诉我点关于古墓结构的知识
我说一些吧,不包括帝王陵,(1)西周到西汉初墓葬内部结构主要是木椁,七重椁为天子墓,五重为大夫墓,三重是贵族墓。
椁的一侧多有器物室,用来放置陪葬品。春秋以前有腰坑,殉狗,陪葬品以青铜和陶器居多(2)西汉到东汉时期,墓进化为砖室墓,西汉初只有墓室而没有耳室,墓室的形状多为拱顶,墓室前有一个小的空间放置陪葬品,东汉是发展为券顶的大型墓室带有多个耳室,墓室和耳室之间相互连通,由于埋藏的比较深多带有墓道,此时的陪葬品陶器最多,(3)东汉以后的墓葬结构趋向多元化比较复杂,略去!。
5. 请问关于坟墓的知识
坟墓:
(feń mù)
是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有大曰坟,小曰墓之分
1.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对称有别,合称相通。后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常特指祖坟。《周礼·地官·大司徒》:“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 真定 。”《南史·虞寄传》:“且兵革已后,人皆厌乱,其孰能弃坟墓,捐妻子,出万死不顾之计,从将军於白刃之间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四回:“你看筑起铁路来,坟墓也要迁让呢,何况祠堂!”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 杨雪 的坟墓就在 松风里 的南山上。”
2.古星名。属危宿,共四星。《星经》:“坟墓四星,在危下。”《隋书·天文志中》:“虚南二星曰哭,哭东二星曰泣,泣、哭皆近坟墓。”
坟墓不是可怕的地方。因为坟墓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而人总有终老的一天,会有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感觉,那是对生命的敬畏!
盗墓行规:分金定穴,灯灭人走,见好就收,只说行话
根据畅销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同名网络剧7月3日全集上线,引发众多粉丝追捧。据说在全集上线的当晚近五分钟内,爱奇艺上《盗墓笔记》的瞬时播放请求高达1.6亿次,开通VIP会员的订单请求也超过260万次,整体播放量据不完全统计已逼近10亿次,甚至造成了爱奇艺服务器“大瘫痪”的局面。如此疯狂的场面,再加上小说之前热门的状态,足见大家对“盗墓”这一既惊险刺激又充满未知神秘的行当兴趣之浓。
在史书中,被记载的盗墓者多是声名显赫的人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大凡盗墓者,都可以分为官盗和民盗。像项羽、董卓、曹操,还有那个臭名昭著的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是动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枪地大肆挖掘古墓。他们除了取走里面的宝物,还要毁坏掉墓葬建筑,这种人通常被称为官盗,带有典型的军阀流氓特征。
除了这些明抢的,就是“暗偷”的民盗。民盗大多是来自民间的一些人,以各种方式偷偷挖开古墓,**财务,大发横财。这些人有时候会结伴而行,大多会在行动前从史书、地方文献或者民间传说中寻觅出古墓的踪迹。然后就会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来判断墓葬的级别和年代,再之后就是靠经验和工具进行盗墓了。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死去的人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因此古人,不管贫穷还是赋予,总希望死后能带走一些随身物品或者是财宝器具,方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们的墓葬随葬品就会越多。厚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风俗。
遵化清东陵: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布局最为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恰恰是这些财富,吸引着那些企图发死人财的人。达官贵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时,也是处心积虑防止盗墓者。盗墓与防盗几乎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盗墓最早在什么朝代出现,至今已无法考证,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遍了。在《吕氏春秋·安死》中有一段描述战国时期的民众生活的文字:“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乡里所釜?而逐之,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智巧穷屈,无以为之。于是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相相之,日夜不休,必得其利,相与分之。”意思是说,君主的不良百姓,父亲的不孝儿子,哥哥的不听话弟弟,都是乡亲邻里排斥驱逐的人。这些人厌恶耕种的辛劳,不肯管理人事,而追求华衣美食来享乐。当投机取巧的心思用尽之后,就会聚集众多人,依靠深山、湖泊、密林和沼泽,进行偷袭和拦路抢劫。他们还查看名山丘陵中的殡葬厚重的坟墓,找房子在附近住下,每天日夜不休的挖掘这些坟墓,一定得到了所想要的好处共同分赃。如此看来,当时盗墓的盛行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一边是盗墓,一边是防盗。一边是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盗墓技术不断精益求精;另一边是为了防盗,费尽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难辨、机关重重。这样的博弈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的盗墓贼,从地区上分,有南派和北派两类,以长江为界限。北派中还分出了洛阳帮和关中帮等派别,南派中分出了长沙帮和广东帮等,各帮派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帮外的人很难进来。一般情况下,各帮派之间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对于北派来说,是以其“功力”见长,比如盗洞打在何处,是棺前还是棺尾,挖掘时要挖成什么形状,是方洞还是园洞都十分讲究和诡异。方口形的盗洞是北派所创,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地上比较多见,圈内多称为“关中式盗洞”。北派的盗墓贼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讲究,比如洛阳铲就是北派盗墓贼发明的。
洛阳铲
据现代考古发现,安阳殷墟的殷商王陵区,西区大墓8座,东区大墓5座都不止一次被盗,残留遗物极少。参加发掘的考古人员记述道,早期盗墓者对墓室位置判断极正确,他们会在墓室的正中开一个圆形的大盗坑,坑口紧贴着墓室四壁。这个盗坑会直达墓室椁顶,此时墓葬内的椁室尚未腐朽坍塌,盗墓者可以直接进入其中,把室内的财物席卷而去。
北派的一些盗墓贼还会在墓周边地区以不同理由盖房子来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子里挖地道通向墓室。他们基本都是夜间行动,外人很难察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中,就记录了用类似手法盗墓的故事:“康熙中,有群盗觊觎玉鱼之藏,乃种瓜墓旁,阴于团焦中穿地道。”这里面所说的“团焦”也就是乡村瓜田中搭建的圆形瓜棚,这类都属于“墓冢盗”们使用最多的经典性方法。
不过不是所有的墓葬都能在旁边盖房屋或者瓜棚的,一旦发现墓葬中有重宝但是附近的环境又不适合搭建遮掩物时,盗墓者甚至会采用迂回的战术,在相对比较远但更为隐蔽的地方下手挖井,然后顺着井再斜着挖,直到通往墓室。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没有一定的耐心和体力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有时为了避开人群,甚至要远出几公里地,工期可能达半年甚至更长。然而,一旦成功,收获也足够其后半辈子的享乐了。
与北派不同,南派以“巧技”见长,大多都是靠自己或是祖传的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研究知识探穴盗宝。南派的人十分擅长于古代的风水知识,相对于北方人用的洛阳铲,他们更善于使用“望”、“闻”、“问”、“切”四法,这个方法是南派中长沙帮盗墓贼所总结,属于惯用手段,当然也算得上是南派的绝技。
“望”也就是望地形和风水。盗墓贼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风水知识,每到一处,先查看地势。古代墓葬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墓葬风格等原因,在外型上很多已经和自然的平地、山丘、土坡混杂在一起了,行外人即便每天走在墓上也看不出来。但是道行深的盗墓者在几公里外就能看得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古墓在建造时多依据风水布局。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会有大墓葬的存在,而且墓葬的规格也肯定特别高,陪葬的宝物自然也是既多且精,甚至是无价之宝。用这样风水之术来预测地面有无标志墓葬,几乎是出手必中。
“闻”顾名思义就是嗅气味,借此来搜寻墓葬的具体位置。盗墓者一般会听风、听雨、听雷,观草色、泥痕。在踩点的时候,如果发现了墓葬所在位置便翻开墓葬表面的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子下猛嗅,这样可以从泥土的气味中来辨别墓葬是否有被盗过,也可以根据土的成色来判断墓葬的大致时代。据说功夫好的人是可以用鼻子辨别出汉代墓葬与唐代墓葬的。
“问”也就是踩点了。一般这些盗墓者会假扮成风水先生或者相士,游走在会出现风景优美之地或者出过将相高管之处。这些人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能与长者谈上话,在日常交流中探寻古墓的信息与方位。
找到古墓的具体位置之后,就要用到“切”了。首先是要找好打洞的方位,争取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深谙此道的人盗墓经验丰富,观察事物敏锐,常常是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来判断椁室的位置,就如同给人切脉一样准确。其次是到达椁室内,凿开棺盖后,要摸取死者身上的宝物,从头上开始一直摸到脚。此时并不是瞎摸的,是要有技巧,确保不会遗漏财物。古人死后会在尸体的一些器官内放入玉器防止腐烂,盗墓者的这些细节都不可以放过。第三步就是用手摸触出土的文物了,凡事行内的高手所过手的文物不计其数,面对这些盗出来的宝物,有时并不需要用眼睛看,只要抚摸一下就可知源自什么时代,价值几何。
面对盗墓者的嚣张,古代人生前修建自己的陵墓时无不是费尽心思。古人防止盗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墓内积石,这种形式多出现于东周到秦汉时期北方的大墓葬中。如在洛阳西郊一号战国墓中,在棺撑上下堆积了卵石和木炭,棺撑上部的石炭积成二层台,呈斜坡状。
二是用砖石等将墓室门封固起来,比如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早期崖洞墓,在其通道近往墓室门的地方,就以三列九块打消塞石和双列八块塞石堵塞,塞石能有七吨重。
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王柿园陵墓甬道旁的塞石
三是将墓室修建在山中,隐蔽并且难寻。这在西汉时期的徐州地区和东汉以后的四川等地区比较流行。比如徐州铜山龟山二号崖墓,以两条墓道通入山中,山里面有墓室和排水系统。
四则是通过浇铜灌铁来固墓。《西京杂记》卷六中有这样的记载:“哀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月乃开。”考古学家也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墓中,发现了铁水浇灌出来的铁门。
五就是我们熟悉的机关了,在一般大型的墓葬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机关。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记载,始皇陵中“令将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一些帝王将相或富商大贾只要有条件,都会选择在墓中设立各种机关,令盗墓者命丧当场。
连环翻板术示意图
此外还有一些人会用“潜埋”的方法,也就是在夜晚中避开人群偷偷掩埋,或者修真假两个墓葬等等手段来防止盗墓贼。
盗墓实际上是活人对死人的冒犯,在古人看来甚至是阳间对阴间的挑衅。因此盗墓虽然惊险刺激,却被历代王朝都治以重罪。然而,盗墓带来的“一夜暴富”心理依然刺激着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前仆后继”。
《鬼吹灯》里有几个盗墓门派?他们各自靠什么方法找到墓穴?各自有什么辟邪的东西?
笔者认为盗墓贯穿整个历史,研究盗墓就是在研究历史。盗墓不容于世俗,从事盗墓业的盗墓者同样与世人有所区别,本文将一一介绍盗墓业种种匪夷所思的“行规”。
“怪癖”一:点灯东南隅,灭灯即灭欲
摸金校尉“工作”之前会在墓穴东南角点一支蜡烛,开工以后蜡烛熄灭或者有异常变色,不管墓穴有多少好宝贝,也要扑灭心中的欲火“净身出户”,免得“粽子”暴怒丢掉小命。
可以说它是迷信鬼神、胆小无知,也可以说它是为了吓唬外行人切勿入行,减少竞争。但不可不说点灯也有其科学依据,入墓前蜡烛是检验氧气含量的极佳方法。当然也有盗墓贼用活鸡活鸭,用活物代替蜡烛,方法虽有不同,但目的却完全一致,贸然入洞只回白白丢掉性命。
进入现代,盗墓贼的“专业水平”也不断提升。现代盗墓贼当然不会采用这种落后愚昧的方法,职业盗墓贼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技术先进,专业程度高,空气质量自然交给了专业仪器来检测。
“怪癖”二: 分金定穴
盗墓还得看风水武则天给自己的墓穴选位时,命令袁天罡与李淳风寻找风水宝地。袁天罡在经过多次测算确定了风水穴,并放置了一枚铜钱作为标志,李淳风同样也找到了一块宝地,并在此处插入钢针作为标志,验收时发现李淳风的钢针正好插在袁天罡的铜钱孔中。
可能夸大了历史事件,但也充分说明了风水定位对于选墓的重要性。
风水其实也是一门地理学。古代盗墓贼通过一番“望闻问切”确定当地确实有古墓的迹象,便拿出罗盘,根据风水原理确定墓穴位置。
分金定穴并非确定墓穴位子的最重要的方法。盗墓开始之前,盗墓贼会伪装各种角色在当地不断打探,野外观察。这一系列的“望闻问切”会给盗墓贼提供大量信息用来确定此地是否有古墓群,确定以后再定位古墓,不做调查研究,凭空拿出罗盘,即使是袁天罡也难以下手 。
“怪癖”三:绝不“贪污”,见好就收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盗墓行业也有自己的“规矩”。摸金校尉盗墓绝不破坏尸骨,“冥器”拿一两件最好的,总还是要留给墓主人一些的,下墓必须带摸金符。
这些都是规矩必须守,守这些规矩的盗墓贼基本都是职业盗墓贼,不比那些业余盗墓贼(多是农民等穷苦者)他们有相对固定的收入来源不必到一处就一扫而空,也为以后留个后路,而业余选手找到一个墓穴实属不易当然要赚个盆满钵满。
“怪癖”四:不说“人话”,接头有暗号:
盗墓作为一种见不得光的职业,自然不能明目张胆的出现在他人面前。在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时,与人交流多用“黑话”,也形成了固定词汇。
“支锅”:搭班子组织盗墓团伙,“锅支不起来了”意思就是盗墓失败。
“回窑”或“回窑堂”:停止盗墓离开现场
“倒斗” “斗”即棺材,倒斗即翻棺材,自然就是盗墓。
在过去,只有北京周边及东北沈阳这些地方的盗墓贼才会说这种黑话。 这类黑话有很多,都是行业内根据习惯逐渐形成的,各地区也有不用称呼,但目的都是为了隐蔽。
有四个,分别是: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力士。
1、发丘
源自古代发丘中郎将双指探洞的功夫,练成之后,其手指力量极大,稳若泰山,能轻易地破解古墓中的细小机关,但所受的痛苦亦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2、摸金
摸金校尉们干活,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只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死者最值钱的东西,往往都在身上带着,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还有护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连肛门里都塞着宝石。
3、搬山
是历史上盗墓的一个流派,古代一些王陵都有大土堆封陵,或者以山为陵。搬山盗墓就是移去一部分封土露出神道,然后进行盗墓活动 搬山与其他三个一样 都有着自己的准则。
4、卸岭力士
天下霸唱小说《鬼吹灯》中盗墓人的流派之一。此派于北宋期间经过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摸金与崂山派两派特色,形成了具体的流派,对风水术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但并非集两家之所长)。擅长于破坏法阵,熟悉各类风水地形的的弱点。
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说起强盗贼寇,在世人眼中,历来各个都是该遭千刀杀,万刀剐的歹人,乃是极败坏的恶名。可细论起来,朝臣天子,士农工商,在那三百六十行里,从上到下,哪一处没有丧尽天良,用瞒天手段行奸使诈的贼子?大盗窃国,中盗窃候,成王败寇,只有最末等的才窃金银。
孰不闻“道不盗,非常盗”,“盗亦有道,盗不力道”之言。真正在绿林结社取利,做分赃聚义勾当的,也向来不乏英雄豪杰,惯作出一些常人难以思量的事业,并非是旁门左道可比。绿林盗中声名最显者,莫过卸岭群盗。
卸岭之辈或散布天下,或聚啸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拥而起,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专效仿昔时赤眉义军的作为。
试看各朝史上,都少不了卸岭群贼倒斗发冢的秘闻。倘若说将出来,那些惊心动魄,诡异外分的行踪,实不逊于摸金校尉的事迹。
百度百科-张起灵
百度百科-摸金
百度百科-搬山
百度百科-卸岭力士
关于“古墓小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山东大鸭梨]投稿,不代表超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zc88.com/zsbk/202502-51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超站号的签约作者“山东大鸭梨”!
希望本篇文章《古墓小知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超站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墓小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墓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考古方面的小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