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光伏产业研究系列报告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光伏产业研究系列报告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认真研究,明白讲话,金融科普,有我九方!九方智投拥有一支强大的投研团队——九方金融研究所,为大家分享投资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摘要:
从双循环、碳减排视角,能源安全、清洁化转型将成为“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内容。2020年9月,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十四五规划叠加全球碳减排和能源政策加持下,光伏行业的成长道路渐趋清晰;光伏行业实现平价后,估值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本文将对光伏产业链和核心环节龙头的投资价值进行解读。
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5.3%,以2025年达到20%为核心假设测算,光伏行业未来成长空间测算大致如下:
2021-2025E 光伏 + 风电年发电量的平均增速为 14.9% ;
2021-2025E 光伏累计装机 CAGR 为 18.9% (年均新增装机 67.4GW ),累计装机 将至 581GW 。
当前光伏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单晶替代多晶、组件集中度高、双面双玻渗透率提升、逆变器加速出海。光伏制造板块整体业绩表现较好,硅片、组件、光伏玻璃、胶膜、逆变器等环节的头部企业在上半年取得了较高的业绩增速,电池片、背板等环节的业绩表现相对偏弱。
光伏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和运营商。
以下我们从2020H1数据来分析各指标排名靠前的环节和公司:
从总市值看,目前市值处于第一梯队(超1000亿)的有2家:隆基股份、通威股份。市值第二梯队(500亿-1000亿)的有5家:信义光能(港股)、中环股份、福莱特、福斯特和晶澳 科技 。
从PE来看,当前估值较低的主要集中在组件和运营商环节,PE不超过30倍(排除负数)的公司有:太阳能、林洋能源、东方日升、晶科能源、晶科 科技 、晶澳 科技 。
从收入规模看,2020H1营收规模超百亿的公司有5家,依次是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和晶澳 科技 ,主要集中在硅片和组件环节。
扣非归母净利润规模排名前五的公司是:隆基股份、信义光能、通威股份、晶澳 科技 、晶科能源(美股)。
毛利率较高的环节主要集中在硅片(耗材)、组件环节(玻璃)和运营商,排名靠前的公司有:金博股份、太阳能、美畅股份、帝尔激光、信义光能。
净利率较高的主要有硅片环节(耗材、设备、硅片)和电池片环节、运营商,代表企业有:金博股份、美畅股份、帝尔激光、信义光能、太阳能和隆基股份。
净资产回报率(ROE)排名靠前的公司有:美畅股份、隆基股份、金浪 科技 、中信博、帝尔激光。
从2020H1同比增速来看,营收同比增长最快的是上机数控、京运通、林洋能源、锦浪 科技 、中来股份;归母净利润增长最快的是锦浪 科技 、京运通、天合光能、晶科能源、中信博、隆基股份。
接下来,我们对最具投资价值的光伏产业链重点环节进行分析。
1. 多晶硅:价格明显上涨,有望迎新一轮扩产浪潮
2020上半年,以通威为代表的头部硅料企业毛利率水平呈现明显提升。从四家头部企业横向对比来看,通威2019年产量迅速增长,超过大全新能源,成为当前国内产量最高的多晶硅企业。
7月以来,受新疆新冠疫情以及生产事故等因素影响,多晶硅供需趋紧,价格明显上涨,下半年多晶硅企业的盈利水平有望明显提升。从新增供给看,短期新增供给有限,2020下半年到2021年有望维持供需整体偏紧的状态。
展望未来,多家企业提出了新的扩产计划:通威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项目合计超过8万吨产能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投产;大全新能源正在寻求科创板上市,募投项目包括3.5万吨的新建产能;保利协鑫宣称首期5.4万吨颗粒硅项目已正式开工。因此,国内多晶硅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扩产浪潮,进口替代以及国内落后产能的替代将持续演绎。
2. 硅片:下半年单晶硅供需趋宽松,盈利环比或将下降
整体看,上半年硅片企业盈利水平同比提升,根据当前的硅片和硅料价格,下半年单晶硅片盈利水平可能环比下降。
传统的单晶硅片巨头2020年产能规模亦大幅扩张,预计隆基、中环、晶科三家2020年底的合计产能规模接近150GW,晶澳亦计划在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20GW单晶拉棒及切片项目;随着参与者的增加以及单晶硅片产能的大幅扩张,预计后续供需渐趋宽松。
3. 组件:龙头集中度显著提升,垂直一体化是大趋势
2020年上半年,组件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在需求端受新冠疫情影响下,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较为明显,在需求端受新冠影响的背景下,头部的组件企业出货量或销售规模呈现了较明显的增长,晶科、隆基、天合、晶澳和阿特斯等前五大组件企业上半年的组件销量达30.9GW,同比增长约42%,其中隆基的增幅最为明显,上半年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二;根据出货量计划,2020年,隆基和晶科出货量有望接近20GW,晶澳有望达到15GW,阿特斯出货计划11-12GW。
从盈利水平看,晶澳 科技 的毛利率水平领先,且近年来逐年提升。 估计隆基的组件一体化毛利率也处于高位;整体看,拥有较为均衡的硅片、电池、组件垂直一体化产能的组件企业在成本端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主要的头部组件企业寻求提升电池、硅片自主供应比例。因此,组件环节的竞争门槛可能将提升,头部企业在品牌、规模和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等方面均占优,从而形成品牌优势和成本优势,未来头部企业的市占份额有望持续较快提升。
综上,光伏产业链中景气度较高的环节主要有:
硅料环节 :短期新增供给有限,2020下半年到2021年有望维持供需整体偏紧的状态;后续国内多晶硅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扩产浪潮,进口替代以及国内落后产能的替代将持续演绎。龙头企业: 通威股份 。
硅片环节 :随着参与者的增加以及单晶硅片产能的大幅扩张,主要设备企业受益;后续单晶硅片供需渐趋宽松,隆基的竞争优势依然明显;随着光伏装机规模的增加,主要耗材金刚线和碳基复合材料的需求都有望持续增长,且竞争格局较好。龙头企业: 隆基股份、晶盛机电、美畅股份 。
组件环节 :组件竞争门槛可能提高,头部企业有望形成品牌和成本优势,未来头部企业的市占份额有望持续较快提升。光伏玻璃和胶膜竞争格局较好,未来受益于光伏需求稳定增长,且玻璃环节受益于双面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升。龙头企业: 隆基股份、晶澳 科技 、福莱特、福斯特 。
参考资料:
20201011-光大证券-光大证券光伏行业系列专题报告二:从双循环视角看“十四五”的光伏产业
20200930-平安证券-平安证券电力设备行业动态跟踪报告:光伏产业链格局梳理,把握细分景气环节
本报告由九方智投投资顾问欧阳健(登记编号: A0740619070001)撰写,本文所涉个股仅为案例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光伏产业如何增强自身优势?
本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从四个维度对公司进行分析:
选择一个时代的公司,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一点却也真实地道出了时代机遇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而宁德时代就是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十年时间走出许多企业几十年路程。
电池,无论是动力上还是储能上,都将是未来必不可少的,甚至比石油更具有依赖性。它是电气化时代的产物,也将引领着这个时代发展速度。
作为全球电池行业第一梯队,行业的领导者,它的投资价值毋庸置疑。这也是研究宁德的主要原因。我们要找个代表时代价值的公司。
电池行业的主要包括两三块,一是动力电池,二是消费电子电池,三是储能电池的需求。我们重点讲动力电池的需求。
(1)动力电池的主要需求在新能源 汽车 上,我们先看下中国的新能源 汽车 的数据,及全球新能源 汽车 的数据。
中国的增长势头较为迅猛,预计2021年整体销售将超过200万辆。 中国将新能源车补贴延续至 2022 年。通过风电及光伏行业中国家补贴对新能源的影响,在补贴结束之年,往往会带来翘尾影响,所以预测2022年可能会引发市场的进一步的放量。
目前,不断完善国内产业链基础亦将助力新能源车降本。我们预计 2020-2025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复合增速 37%以上,中国仍将是未来 5-10 年全球电动化的主力。
锂电需求保持高速增长,2025 年市场空间可望超 1TWh。
乐观预计 2025 年新能源 汽车 渗透率接近 20%,国内销量有望突破 600 万辆,全球销量达到 1800 万辆,锂电池出货量将进入 TWh 时代。随着续航里程和 A 级及以上车型占 比提升,假定 2025 年平均单车带电量提升至 60kWh,动力锂电池需求量将 达到 1080GWh,有效产能按 90%计算,2025 年产能需求将超 1200GWh。
(2)从产业政策上看,中国的政策的引导效应较强,下面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的规划:
除了政策指导及相应补贴之外,中国最为受益的是产业群的集中,从顶端的资源,到中游电池的集成,还有下游的车企制造,形成了规模的产业群,这样大幅降低了各环节的费用。
同时,中国占据全球30%的消费市场也将是未来最主要新增力量。
(3) 汽车 厂商产能布局:真正决定电池市场需求的是下游车企的产能规划:我们选取全球主流的 汽车 制造商,将他们未来产能计划,做个统计。
我们可以看出市场主流的车企在未来3到5年,除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的迅速增加的产能外,做传统车企,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转换力度很是惊人。在现实的观察中发现,原车型基本不用大动,比如在中国销量过去10年一直保持前列的大众朗逸,现在已经转换成了新能源车,价格比原车型贵25%左右,还有帕萨特,奥迪的Q系列,宝马I系列等。
一方面是市场的风向发生转变,新能源车消费逐渐成为潮流,另一方面,传统车企的转换成本也比较低,这得益于电池技术的进步,由最早异型结构,到现在的方形电池,大大增加的电池的兼容性与便利性。这也为传统 汽车 制造转型创造了条件。
电池的销售价格与制造成本也处在下降通道之中。随着技术的提升,密度及材料配比的变化,电池的制造成本有望继续下降。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这种趋势随着原材料的上涨,开始平缓,甚至出现波动的情况。但成本下降仍将是主旋律,主要是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及规模化的生产。
未来电池的制成本还会继续下降,从过去10年来看,单位成本已经从最高1000美元到目前100多美元,其主要降本路径:技术+工艺改进等.
根据建立的成本模型,动力电池成本的下降主要依赖:(1)更具性价比的材料体系(高镍三元、磷酸铁锂等);(2)更低的物料价格;(3)更精简的电池设计(如宁德时代 Cell to Pack 技术);(4)工艺改进(提升材 料利用率、良品率);(5)设备改进(提升自动化水平、减少设备投入、降低故障率等)。
小结:我们综合考虑各地政府的政策引导,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主要车企的的转型速度和产能规划,未来5年的渗透率达到20%,是个大概率事件。也就意味着,未来电池市场的增长将至1000GWh的水平,与现在有200GWH的水平仍有5倍的空间,年均复合增长达37%。
锂电池的产能供给情况决定了未来电池的价格走向,以及行业发展的速度。我们整理了未来几年行业供给情况及相关预测。
预测值仅供参考,以实际产能为准。
海外市场的头部企业,主要集中在日韩企业,以现在市场占有率排在第二位的LG,以及第三位的松下为主导,还有三星及SKI,2020年总产能已经293GWH。未来三年,尤其是在大幅扩张的LG带领下,未来总产能将可能突破600Gwh。
中国市场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电池市场主要供给市场,2020年已经达到500GWH的产能,但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以及比亚迪的扩张步伐仍未停止过。同样较为激进的企业还有中航锂能,未来 三年规划将接近7倍现有的产能。同时国轩高科抓住大众 汽车 这个金主,后期的扩张计划很可能高于市场预期。
小结:现在全球的产能总合已经达到800GWH,未来三年将达到1700GWH。对比于前面我们的分析的需求量来看,显然现在是明显供大于求的局面。那么于未来的竞争格局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在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是市场的供给结构会有较大的差异。像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不阶段性的变化,另外高端市场的需求成低端市场需求之间也存在阶段性的差异,造成短期内的供需失衡。但整体来看,全球的供给远远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竞争格局上看,最早跟特斯拉合作的松下由于收购了三洋的电池技术,与特斯拉形成稳定的供货关系,在北美地区是独家供应。随着市场的变化,松下不断开拓宝马,大众等传统车企的业务,而特斯拉走向海外过程又与LG和宁德时代绑定,大幅提升了二者在市场的占有率。
据东吴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宁德时代共为特斯拉配套3万辆,占国产特斯拉20%份额,全球6%的份额。2021年1月-5月,宁德时代配套特斯拉5.7万辆,占特斯拉中国份额的47%,全球20%左右。东吴证券预测,宁德时代未来在特斯拉电池供应链中,将稳定在40%-50%。
从最新数据看,宁德时代受益于特斯拉的供应,市占率一举提升到全球第一,中国的市场市占率已经超过50%。 我们发现过去决定市场格局的超级大佬是特斯拉,它的工厂建在哪里,哪些本土龙头企业就会爆发式增长。这和苹果产业链有着类似的逻辑。
那么,后期的问题难免有些担忧:会不会像之前类似欧菲光一样,被剔除苹果产业链之后出现危机。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件当然也不例外。我们暂不深入讨论。
未来市场的竞争可能还会发生变化,产业过度扩张带来价格战还没有到来,不仅仅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能成为老大,还要有核心客户。可预见的未来,电池市场的激烈竞争将很快到来,被掩饰的局部供给失衡很快会被市场发现,替而代之的产能的过度扩张。
(1)这其中的变量因素有很多,如果从市场现在技术条件下,最大的鲶鱼当然要数特斯拉,当特斯拉和松下因为电池产能无法跟上的时代,特斯拉为了继续占领先机,先后在中国设厂,未来将在德国设厂,但它同时在做更大的事情—— 超级电池工厂 ,这个工作的规划将超1000GWH,虽然现在连10GWH都造不出来,但不排除这种疯狂的技术带来的造电池技术改进,如果这种产能出来,很可能就有些企业出局。
这对市场竞争而言,又将是一场风暴。当然,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目前来看,锂电是最为成熟的技术,经历数十年发展,产业链也较为完善,但它并非终究解决方案。包括氢能技术的发展,很可能对这个市场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当然,短期还没有这种可能,但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如果制氢成本快速下降,这一天就会很快到来。
(1)公司的主营是动力电池和锂电材料及储能。
(2)产能分布:
公司已拥有四大研发中心、五大生产基地,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全球领先。 国内方面,公司完成了宁德时代为中心,青海时代、江苏时代、四川时代等 子公司为重要支柱的布局,占据了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半壁江山。同时,2014 年公司成立了首个海外子公司德国时代,随后逐渐完善全球化布局,相继成立美国时代、法国时代、日本时代等子公司。2018 年公司在德国启动建设首个海外生产基地,面向全球做大做强,十年时间公司已成功蜕变为全球动力锂电池行业龙头。
(3)宁德时代的全产业链布局:
(4)未来产能规划:
小结:从整个产业布局及未来产能规划看,宁德时代的产业链较完善,不仅在自己擅长的电芯方面具备技术和研发优势,同时对上游的资源参股控制,从而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对下游的回收企业也有布局。
在与客户的绑定上,通过与 汽车 厂商的合资建厂,与客户利益深度捆绑,这都将为公司未来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从财务指标看,公司营收规模基本保持三年一倍的增速,这个速度是相当惊人,未来两年的增速仍将维持高速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营收的快速增长,毛利水平却同样快速下滑,净利水平接近个位数。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虽然快速放量,但大量市场的供给产能,会给价格带来冲击,从财务上可以略见一斑。
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也在不断上升,比2017年已经慢一半时间,这也是可供参考的指标,需要观察。过长的周转天数,会带来库存增加的风险。
应收账款周转有了大幅改善,这也说明公司在这方面的管控做得比较到位。
公司的ROE过去三年基本维持在11%左右,处在稳定状态。
综合来看:
公司目前的财务指标相对稳健,但从中可以发现竞争问题的激烈程度开始加剧。后期需要观察售价波动及库存状况。
没有接触过管理层,后续持续跟踪。
公司未来三年估值基于,一是动力电池产能释放,及市场基本的需求增加,二是公司的储能板块的快速增长,储能市场具备相对较高的毛利水平,可以达到36%左右,高于动力电池。
但这种假设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竞争变化。同时我们参考宁德时代的 历史 的估值数据。
(1)市场占比的变化:
目前来讲,宁德时代与LG二者在市场占有率上,LG发展的迅猛,并且后期的扩张计划也非常激进。可以看出未来宁德与LG将是长期最有力的竞争者。
(2)营收、市值及PE对比
那么我们再看LG的营收增长情况:
二者对比:
我们发现,虽然宁德时代在装机量上已经超过LG但整个的营收规模,但整体动力电池的营收非常接近。二者未来在产能布局也大致相当,只不过宁德主要的市场在国内,而LG是全球化的布局。但市场给的估值来看,LG化学母公司整体市值只有3500亿人民币,营收超过1500亿,PE却只有48倍,相比于宁德时代,这个数量级差的太远。从这点我们觉得中国市场在对新能源电池上出现投资过热的情况。
总结:
你好,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光伏产业的现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却不掌握核心技术;产能巨大,国内市场总量却较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就是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
我们所缺的:
1.是市场,发掘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在海外建立电池片厂可行,但也要考虑当地的劳动成本,运输等一系列的问题。
2.核心技术,开发创新,技术创新,如果有经济实力的话,跟名校合作一些研究项目,如果你的公司能留住人的话,能招来不错的人才。
3.企业整合做大做强,光伏产业整体的资源就那么多,只有整合做强才是出路。
关于“光伏产业研究系列报告总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安莲]投稿,不代表超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zc88.com/zsbk/202502-485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超站号的签约作者“安莲”!
希望本篇文章《光伏产业研究系列报告总结》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超站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光伏产业研究系列报告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光伏产业研究系列报告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